在湖北美术学院“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与“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引领下,中国画学院师生于2025年3月26日晚集体观看了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
这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的歌舞剧,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与百姓的鱼水情深,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的赤子情怀。本次观看活动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更成为一堂生动的专业实践课,引发师生对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的深度思考。
《半条红军被》以“半条被子”为叙事线索,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与军民情谊的温暖细腻交织。剧中,祝霞含泪剪被、马大壮雪山让被、湘妹子沼泽托孤等场景,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饱含深情的音乐语言,展现了革命者舍生忘死的信仰力量。这种叙事策略不仅让观众的情感随剧情跌宕起伏,也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以小见大”的叙事范本——通过生活细节折射宏大主题。
整场歌剧巧妙融合电影、绘画等艺术手法,构建出具有版画雕刻感的开场布景和油画质感的雪山场景。多媒体与实景结合的舞台设计,尤其是“枪炮声环绕观众席”“马蹄声从台下传到舞台”的立体音效,为中国画的空间营造带来启发:传统笔墨可借鉴现代声光电技术,通过虚实结合、视角转换,突破平面局限,营造沉浸式叙事空间。
湘中、湘东、湘南的民间音乐元素,为不同角色定制声线特质(如祝霞的女高音明亮坚定,秀嫂的女中音温婉深沉)。这种“因人设腔”的创作思维,与中国画“因境设色”的理念异曲同工。
湖北美院“崇德、笃学、敏行、致美”的育人理念,在《半条红军被》的创作中得以印证。剧中既坚守红色基因的历史真实(如秀嫂等待红军50年的原型故事),又以现代歌剧形式赋予其当代审美。这启示我们,主题创作中,需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墨语言的现当代表现手法。
此次观看活动既是一次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实践课。中国画学院师生将以此为契机,深化"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追求,在传承荆楚文化精髓、弘扬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笔墨在红色基因与创新表达的融合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