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中国画系举办研究生教学成果展

【来源:中国画系  | 发布日期:2012-12-06 】

 

  

  新闻网讯(记者 邱木 摄影 蒋晨晖)12月4日,“对视·镜像”——徐勇民教授、肖蓝副教授2010、2011级研究生师生作品展在A1国画系教学楼二楼展厅举行。

  本次展览为中国画系研究生教学成果展,旨在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展览共展出人物、花鸟、书法等作品四十余幅,部分作品也许并不成熟,但却充满了创新意识与大胆尝试。画作展示出的是作者对生命历程的感悟,流露出每一位作者的内心指代。

  艺术创作应当反映时代,更应该映射出作者的真实心境,表达形式和手法只是手段。作为此次展览的发起人,七位研究生的专业导师徐勇民教授、肖蓝副教授在教学中一再强调要画适合自己年龄和阅历的画,不盲随潮流、人云亦云,不迂从传统、袭古不变。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甚至其他形式的艺术样式,都是借鉴和摄取养分的对象,要胆大而不妄为,严肃而不拘谨。七位研究生对导师教学最深的感触就是导师从不用固定的套路和审美标准来束缚和衡量一个学生的艺术创作,包容但不放纵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想自由,眼界豁达,形式丰富,手法多变。

  展览吸引了众多师生观展、交流。“这种展览形式和交流方式很好,可有效促进我校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带动更多的师生展示自己的教学状况和学习成果,要多尝试和举办此类展览活动,增强我校学术文化氛围。”中国画系主任李峰教授在观展后感叹。这正如展览初期院长徐勇民所寄予的期望一样,“让此类展览成为一种常态”。

 

附:研究生教学感想

谈个性培养

  学生的个性发现与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共性的规律和技巧往往是容易教的,个性的东西很难教,我们只能发现和引导。任何作品都是个性与共性的融合,这其中个性与共性各自所占多大比例,每个人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每个人的作品面貌是不同的,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个性,因此,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共性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共性的东西包括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趋同性,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式语言上的规律和技巧,规律和技巧是动态的,是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化的,不是绝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标准。

  研究生教育,是在学生自学为主的基础上加以老师的引导,介于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的可变性,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教学很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放任自流,这是显然不对的。首先,我前面讲过,任何作品都是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共性的规律、规则我们要教;其次,学生个性的东西,老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学生自己对它没有清醒的认识。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盲目、反复的错误修改,这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避免学生的盲目性。二是过于武断、专制。规则、标准、条条框框太多,并且一定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做。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老师的“仿品”,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比较容易培养技术型的匠人,但很难培养创新型的艺人。规律、标准各种条条框框,这些共性的东西,它们不是绝对的真理,它是可以改变的,从某种意义说,创新就是对这些所谓的规律、标准的挑战和改变。作为老师,不要轻易拿这些标准来压学生,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为学生如何表达这个想法出谋划策,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多肯定,多提建议,少批评,少强制。

  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老师不要轻易去否定,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是与他的性格、家庭、经历和以前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的,老师能做的就是尽量为其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比如开一些书目,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修养,从而,自然而然的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武断的否定是没有一点作用的。

  对于技术语言的学习,我们更没理由强制学生只能如何画,技术语言作为表达工具,它是不存在优劣之分的,我们更应鼓励学生创新,寻找适合自己想法的表达方式。古今中外的各种画种的表达方式,我们都可去了解,当然也要有重点和主次。比如,对于现阶段的国画研究生,我认为就要多画速写以解决造型问题,多练书法以提高运用毛笔的技能,在现阶段,造型和运用毛笔的技能是国画研究生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于基本的共性要求,每个老师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以期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

  对于学生,我们要更多的肯定和表扬,少一点否定和批评,我认为:好学生都是被夸出来的。

  (文/肖蓝)